在盐池县这片浸染着革命热血的土地上,有一位文博事业的忠诚守护者,将半生心血都倾注于唤醒这片土地的历史记忆。他就是吴忠市、盐池县两级政协委员,盐池县博物馆馆长王生岩。
自2007年担任盐池县博物馆馆长以来,王生岩穿梭在盐池县259公里蜿蜒古长城沿线、驻守在481处散落的遗址遗迹旁、悉心呵护着6644件套珍贵可移动文物,在基层文博岗位上身体力行,展示着文博工作者对博物馆事业的执着信念与最美的精神面貌。
担当使命 做好馆藏“守护者”
盐池县博物馆于1987年建馆,是宁夏第一家县级博物馆,作为新一代博物馆馆长,王生岩明白,守护馆藏文物安全是立馆之本,责任重于泰山。这份守护,始于未雨绸缪的远见。
早在2000年,他便力推馆藏文物数字化管理,历时两年录入4000余件文物信息,为盐池县筑起第一套文物数据库的根基。
他的守护,更是脚踏实地的丈量。为精准掌握每一处不可移动文物的“生存脉搏”,王生岩的足迹踏遍了盐池县所有遗址点。风霜雨雪,数千个日夜的坚持,巡查保护早已内化为他生命的习惯。
王生岩以文物安全为基,积极推动事业发展。2015年,盐池县委、县政府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张家场汉代专题博物馆、2019年北大考古基地的落地、累计争取3000余万元国家资金支持,无不浸透他奔波呼吁的汗水。尤为瞩目的是,2018年在他的不懈努力下,宁夏唯一的长城主题博物馆矗立于盐池,这不仅仅是建筑的落成,更是历史尊严在当代的铿锵回响。
推陈出新 做好文物展示利用的“宣传员”
在王生岩看来,让文物“活”起来,方能真正发挥博物馆的核心价值。在他的引领下,盐池县博物馆荣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、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、国家三级博物馆等众多桂冠,成为50余家单位永久性教育基地。
2016年,正值红军长征胜利与盐池解放双八十周年,盐池县博物馆完成了纪念馆的升级改造。声光电的巧妙融合、场景的逼真复原、电子平台的互动参与,让380张革命图片、千余件文物、24处雕塑场景不再是冰冷的,而是化为历史激荡人心的回响。
创新体验是他活化历史的关键。他精心打造“打盐运输队”现场体验项目,让党员干部、青少年在模拟“大生产运动”的艰辛与“抗战支前”的困苦中触摸历史温度,感悟精神伟力。从“缅怀革命英烈”到“传承红色基因”,每一次主题教育活动,都是他让革命精神在互动中落地生根的匠心设计。
传播矩阵是他扩大影响的阵地,电视、网络、报刊皆是他讲好盐池故事的平台。《盐池县文物图录集》等书籍的编撰出版,更是对历史深度的学术镌刻。2020年春节,当盐池唐代石刻胡旋舞墓门惊艳亮相央视《国家宝藏音乐会》时,王生岩用行动,为无言的文物发出了时代强音。
挖掘红色资源 做好群众德育的“课外辅导员”
王生岩坚持每年举办不少于十次主题展览与活动。2019年,王生岩组织举办革命烈士生平事迹展、国防教育图片展、长城图片展,开展革命历史主题活动等,建立小小讲解员培训基地,举办国学小讲师培训班,让孩子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德育养分,以古今典故启迪品德成长。
他巧借“国际博物馆日”,策划“小小讲解员讲历史”“礼乐中华 盛世霓裳”青少年汉服秀等新颖活动,在潜移默化中点燃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。他积极促成“中国·盐池长城文化研讨会”,汇聚智慧共绘文旅融合蓝图;精心设计“青少年保护长城徒步行”研学活动,让年轻一代在长城砖石的见证下读懂民族脊梁的沧桑与不朽。
为了讲好文物承载的中国故事,王生岩精心打造“党员金牌讲解员队伍”,采取“走出去、引进来”策略,带领团队赴上海、延安等地汲取先进经验。这支队伍在国家级、区市级大赛中屡创佳绩,培养出全国红色旅游“五好”讲解员2名、区级金牌讲解员2名。2018年、2019年,盐池讲解员连续代表宁夏征战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,并荣获第二届全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“优秀活动单位”。
在守护与传承的漫漫长路上,王生岩以坚韧与智慧,在博物馆这一方天地里,精心守护着民族的集体记忆,在他的身上,既可见共产党人的忠诚担当,又彰显着文博工作者的文化情怀。 (记者 梁 静 实习生 陈美慧 文/图)